top of page
Chief Editor

空軍新機即將入列 卻「無人可飛」!?

已更新:2021年11月25日

文/黃揚德、王紹翔


前言


上週四嘉義第四聯隊F-16AM/BM(V)戰機完成接裝典禮,未來「鳳展計劃」性能提升與「鳳翔專案」新購戰機兩案完成後,空軍將擁有207架F-16戰機,規模為亞洲最大。但在風光慶祝的背後卻有媒體及立委提出「空軍飛行員不足,未來恐有機無人飛」的問題,甚至退役空軍將領直言目前新戰機缺少的107位飛行員需要20年才能補齊。說法看似十分嚇人,真的是這樣嗎?事實到底如何?


本文試著以公開資訊及其他國家案例參考,由目前我國空軍的飛行員及飛機編制來解析該問題。

11月18日第四聯隊F-16V接裝典禮。


一、何謂座艙比?如何計算與調整?


「座艙比」定義是編制空勤人員與戰機座艙數量的比率,假設一個作戰隊編制有30名飛行員、20架飛機(16單、4雙),那得出座艙比約為1.25。如果要調整座艙比則必須調整編制,而作戰隊人員編制與飛機數量由空軍制定。


建軍規劃上常說「打、裝、編、訓」,「打」是根據敵情威脅規劃作戰任務、「裝」是選擇適合任務的武器、「編」是武器使用單位的人員與裝備的編組、「訓」是各種組合訓練與準則發展。現有的編制或規劃的編制,是以包含人員階級、資格以及戰機任務型態、妥善率、出擊率、任務編組等綜合因素考量而規劃,無法直接用人員數量來調整就可以解決此問題。


假設一個作戰隊達成飛行員滿編,但是沒有考量人員能力、資格等因素,全都是由資淺尉級軍官(僅具僚機資格甚至未完成戰備)組成,那誰來當領隊?誰來當教官?任務怎麼出?所以說,座艙比僅是一個「結果」,並不能顯示實際能發揮戰力的飛行員充足與否,而真正的問題是出在編制與編配。


以現階段世界各國研究空軍飛行人力來看,目前已少有用「座艙比」而是直接用飛行員與戰機的數量來作探討。例如印度媒體《The Print》2019年5月的報導,印度空軍目前每架飛機有1.5名飛行員,敵對的巴基斯坦則是2.5,這種看法是因為先進的四代多功能戰機縱使是雙座(例如F-15EX)執行任務時僅需一個飛行員,後座可以武選官或電戰官來執行任務,而五代機除中共J-20S(甫首飛不久的雙座原型機)外,其餘像F-35等並沒有雙座機的配置(將另有專文探討),故現多以戰機數量為為參考依據而非座艙數量。


新加坡空軍第145中隊自2004年開始配置F-16D Block52+雙座戰機20架,由於F-16戰機單雙座戰力/油量等相差不大,雙座機運用概念已跳脫「座艙比」思考模式而是以編制編裝及任務型態作為考量。


我國採購F-16C/D肇始於2006年,至今已歷經十幾年,相關部門早在規劃時就已將人員的招募的考量等納入建案,可由空軍近年來的招募政策得到驗證,成效如何?是否能夠配合上新機換裝的期程?值得持續關切,但是也應該深入了解各項數據的代表意義,避免因關切過度而落入數字的迷思。


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美國蘭德智庫2015曾發表一份《Reducing Air Force Fighter Pilot Shortages》報告書,這份報告書是由智庫的空軍小組(PAF)與美國空軍合作,旨在研究戰鬥機飛行員短缺的問題。在總計82頁的報告中鉅細靡遺分析人力組成結構/來源/培育養成/訓練,並實際探究缺員的真正原因加以改善,雖然國情與環境不同,仍然頗具參考的價值。概述如下:


美國空軍飛行員概分為現役(Active Component下簡稱AC)與後備(Reserve Component下簡稱RC)二大類,AC從初官任用起開始接受一連串的訓練,重要學經歷的歷練,一直到約定的服役年限後,就可依照個人的意願選擇續簽留營發展或是退役。因為美國空軍現役飛行員實施輪調制度,一個基地以三年為限,如果駐防海外期滿後可選擇在同一基地待滿六年。因而有部分不在少數的成熟飛行員,為求安定或是生涯規劃於期滿後選擇轉往後備RC繼續服役,也另有部分人員選擇直接退伍。


然而後備RC又細分兩種,分別是由州政府負責作業維持的國民兵部隊(Air National Guard,ANG)與預備役(Air Reserve)部隊,作業型態與現役部隊完全相同,唯一不同點是脫離經管後升遷機會受限,然以國民兵部隊為例,吸引人員轉入的誘因除了穩定外,亦容許以兼職(Part Time)模式,除了等比例的薪酬外,州政府還給予減稅或免稅的優渥條件,所以吸引部分的飛行員平時擔任民航機飛行員,另依照規定的日數前往國民兵值勤,保持機種資格。然而無論AC或是RC如有衝突戰事,都有機會前往戰區作戰。


按照蘭德公司的研究結果,依圖示自2013年起至2027年預估AC的需求量約3500人,與現有比較實際落差約2~300人,而後備RC缺員趨勢類同。後備RC的來源為AC現役轉服,可視為AC現役的延伸,如果每年進訓AC的人數大於退役與轉服RC的人數,這樣是沒問題的,短缺的戰力可以用RC去填補,但反之則可能會造成飛行員空缺人力擴大失衡。

美軍AC飛行員比例圖。紅色為需求人數,藍色為現役人數,FY為會計年度(2013~2027)。引用自”Reducing Air Force Fighter Pilot Shortages”報告


報告顯示,AC缺員情況多發生於人員因為經管必須參謀歷練與必要軍事學資,造成成熟人員離開第一線戰力,雖然RC可以互補,可是仍然無法避免大環境(任務負荷/薪資待遇/職缺…)造成成熟的完成戰備人員直接離退加入民航的現象,一旦失衡是無法逆轉,因為空軍深知增加人員招募名額勢必增加訓練單位的負荷,是否有足夠的訓練能量/時間來訓練資淺完成基礎訓練,到隊後逐步從完成戰備/僚機/領隊/教官至少需10年時間,才能遞補上當初的資深人員離退。這問題同樣不分國界,各國空軍都遭遇類似問題困擾。


三、我國空軍現況


空軍因應陸續新機(T-5A、F-16C/D)換裝,積極調整進訓批次與人數,學員原本在通過基本組訓練後,要再經歷戰鬥組+部訓隊約150架次,在近一年半的飛訓期程完成後可再前往各聯隊接受主力戰機換裝,這些期程不包含因機務、天氣、各項演訓以及教官能量等不可控因素,都可能導致的學員架次落後、訓期延宕,如何有效增加招募人數、嚴格控管飛訓流程是長年來空軍一直面臨的重要課題,不過看起來正逢一個可具體改善的契機。

空軍官校戰鬥組AT-3教練機飛訓。


四、有效充實基層部隊飛行人力


空軍官校、七聯隊(戰鬥組、部訓隊)整併接收勇鷹高教機與訓練流路的改變


空軍預計未來將接收66架T-5A勇鷹高教機,取代現有的AT-3高教機與F-5E/F戰鬥機(總數約100餘架,取代後減少約40餘架),同時將現行訓練流路的三階段三機種改為三階段兩機種。


在教官的部分,因為合併官校戰鬥組與七聯隊現有人員轉換後教官人力充沛(單位整併後應有多餘資淺人力可派往主力戰機部隊換裝),由於戰鬥組與部訓隊都將使用同機種,必然可減少訓練架次(不須二次機種換裝),像前段說明的約150架次,如未來接收勇鷹後諸如飛機基本操作、編隊、戰術編隊等科目皆不用重新訓練,推斷可減少至100架次內,結果也將使得現行訓練流路改變,讓完訓時程更加快速。


而相較於AT-3與F-5E/F的傳統飛控,勇鷹高教機使用與現役主力戰機同樣的線傳飛控(FBW),以及全新的數位儀表,可讓學員提前適應主力戰機的操作模式,訓期縮短,完訓的學員同樣的分配到6個戰鬥部隊,將能更有效提升機種完訓率。當基礎飛行訓練順暢後,自然就可以達到逐步舒緩飛行人力短缺的問題,再來就是時間問題了。

未來空軍將換裝的T-5A勇鷹高教機與F-16C/D Block70戰機。合成圖


新購F-16C/D Block70交機後人員訓練狀況推估


新購66架(依照原先計算新機總數增加約20餘架) F-16C/D Block70並非橫空出世,一覺醒來就全部停在台東,而是以每個月2~3架的方式逐步交機(以1997年F-16A/B交機模式作參考)。由於F-16戰機已是現役機種,而且構型相同,僅需要極少數架次的轉換訓練即可。挑選接收新機可優先從目前第四、第五兩個F-16聯隊抽調,而在這段過渡期,F-16已有三個聯隊,資源充沛可增加新進F-16飛行員的訓量,逐步擴充編額,等到交機完畢時,完訓合格、可擔負戰備的聯隊飛行人員自然也可以逐步補充。


但這僅是最理想化的看法,由於近年來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空軍飛行員勢必在飛行人力擴充上被壓縮,開源的問題受到壓抑,節流問題離退率將使得部隊飛行員流失,在後疫情時代來臨前,因空軍的續服現役獎金提升以及民航需求減緩,似乎有些緩解的現象。然疫情進入尾聲加上民航逐步復甦,使得資深飛行員在面臨是否續簽與離退上選擇後者的可能性提高。


但離退率高問題並非完全無解,空軍或許可參考美國空軍RC以分流的模式設立專職單位留下成熟飛行員,將「後備空軍」的誘因提升,雖不能像外面民航公司開出的薪水一樣優渥,但可用其他包含減稅等等的作法…增加參與,讓後備戰力能夠提升到一定水準,可以有效分攤現役人員的部分任務。


結語


媒體報導未來空軍將面臨「有機無人」的結果,狀況看似嚇人,但實際上人員的開源節流是可逐步緩解。國防部現階段因應義務役役期縮短而積極調整後備訓練與架構的同時,可否將聚焦於軍事訓練役打靶、下部隊等問題轉換部分重心至考慮空軍後備飛行部隊的建置,思考作為人員擴充方式,以及未來新機換裝後新進飛行員訓練模式的精進,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因應新機種換裝,空軍可順勢調整飛訓步調,有效充實基層部隊飛行人力。圖為勇鷹高教機編隊飛行。


參考文獻:


費學禮,〈新型F-16戰機 將成為台海安全決定性戰力〉,《自由時報》,2019年4月15日。

陳俊鈞,〈明年空官、飛常班隊增額招募〉,《青年日報》,2019年11月13日。

Robbert, Albert A., Rosello, Anthony D., Anderegg, C. R., Ausink, John A., Bigelow, James H., Taylor, William W and Pita, James.(2015). Reducing Air Force Fighter Pilot Shortages. RAND Corporation: Santa Monica, Calif.

Philip, Snehesh Alex.(2019). "Never mind Balakot, IAF is worse off than Pakistan Air Force on pilot strength." The Print, 7 May, 2019. https://theprint.in/defence/never-mind-balakot-iaf-is-worse-off-than-pakistan-air-force-on-pilot-strength/231826/ . Retrieval Date: 2021/00/0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